阅读历史 |

705 充满缺点但不能不做 羊城港谢双瑶……(2 / 3)

加入书签

的时机什么时候来!归根到底,这还是个底线问题,谢双瑶的底线就像是涟漪,也像是山峰,那必然是以华夏本土为核心,往外,随着自己控制力的减弱而逐渐宽泛。在华夏本土买地,奴隶制、一夫一妻制、禁止皮肉生意、禁止暴力犯罪等等,这些都是不容触犯的底线,她对自己的施政行为也有很高的要求——她是想要打新时代战争的。可到了南洋,南洋土番这边,一夫一妻制、皮肉生意、同态复仇什么的,口子就都打开了,甚至奴隶制也没有管束得那么严格,一些丛林中的部落,他们的存在形式,买地这边暂不会多嘴多舌,谢双瑶当然更不会去纠结争霸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了,那边的社会形态还没进展到那一步呢!再往外,到了虾夷地、黄金地那样的地方呢?谢双瑶的要求就更低了,譬如李魁芝如果为了掠夺白银,去打幕府的石见银矿,谢双瑶肯定是不会干涉的,她对李魁芝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得伤害华夏人口,要再加一个的话,就是不能过于残忍,搞些反人性的东西。杀敌就杀敌,拿下之后好好治理就行了,确保活下来的人,慢慢把日子往好了过,比如说,东瀛百姓视大米为珍馐,为了一袋大概十几斤的大米,是可以雇佣不少武士去拿生命冒险的——那李魁芝拿下石见银矿和周边的藩属之后,如果让百姓三五天能吃顿杂米饭,开了肉食禁令,让百姓除了野菜之外能养鸡捉鱼,除了海鲜咸鱼之外,一个月可以见一两次荤腥……那不论他们在名分上是不是亡国奴,李魁芝会不会规定他们比汉人低等,或者也选择买地这里的民族融合政策……谢双瑶都是懒得管的。甚至,更往极端了说,如果李魁芝到黄金地之后,联手本地的土著、黑奴,反过来对白人移民展开赶尽杀绝,制造血流成河、一村一镇的大屠杀,把他们从黄金地完全赶出去,剩下来的死忠派都杀绝种了……那又关她谢双瑶什么事情呢?黄金地距离买地已经实在太远了,她现在根本无法对那里造成什么实质上的影响,对该地的道德要求也就只有一点了:不管你怎么闹,别犯到我华夏的无辜百姓就行了,在其余的事上,她的道德标准就宽泛到不能再宽泛了,地球另一端的事情,和她有啥关系,压根就懒得操心好吗。具体到底有没有关系,是否掩耳盗铃,这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反正谢双瑶绝不会自己用道德来绑架自己,同文同种的同胞都不行,更别提大半个地球之外的事情了,但这种弹性的标准,有个前提,那就是出去的人的确是出去了,名义上和买地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而且能拿捏住一定的借口,这样才方便后续的接收和仇恨消融。譬如说黄金地,先过去把白人移民赶走嘛,然后把汉语一教,这土著和华夏人长得那么像,会不会就是殷商遗民的后代呢?等李魁芝经营数十年之后,买地这里,内燃机轮船——最次最次,蒸汽机轮船也发明出来了,频繁、稳定的跨海远航成为可能了,到时候把黄金地建设成和买地往来频繁的华夏政权,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吗……至于和白人的血仇,有殷商遗民土著在,说破天了那也是买地的道理。至于石见银矿,那借口就更好找了,虾夷地现在还无人居住,虾夷土著人数不多,且还受到东瀛本土民族的迫害,没有只许你来,不许我往的道理,李魁芝愿意和虾夷人友好相处,帮着他们攻打东瀛,又有什么不对呢?总之,只要有借口,生活又比从前好了,仇恨还是很好消弭的。其中在华夏本土属于破底线,甚至是大犯法的事情,也能很好地过渡掉,真有什么事情是非常过分的,那到时候买地的官兵直接把主事者杀掉再摘果子就好了。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不能从压榨本地百姓中找到利益链条,要让他们完全根植于移居的土地,结束和买地本土的生意,这样才方便买地的衙门拿捏他们——李魁芝你要给百姓吃大米,要不要买地的高产稻种?要的话,买地要求你保证治下百姓的民生,你敢不敢不做?但如果范十三娘在本土自己就有商社呢?那你不给我稻种就不给好了,高产稻种是多庞大的买卖?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上万斤的育种留种,一处地方少个百把斤,你买地衙门能察觉出来?查不到那我就永远都有高产稻种可以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在就在发生的现实,环买地区的高产稻种黑市贸易非常活跃,虽然也不乏骗局,但每年总有一些真种子是流过去了的,让很多政治上和买地保持疏远的州县,在不接受田师傅、办事处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自己的粮食产量有所提升。就算没有田师傅指导,这块地未来的产出潜力下降,但至少这一季度的收成是能完全保证的。这还是环买近处,若是远洋呢?稻种流出更加隐秘无痕,包括种种敏感的先进生产工具,偷偷走私出去,衙门未必能及时发觉得了!从这个角度考量,远洋航行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报备制,才能控制住航道,垄断和本土交流的渠道,以此来卡这些开拓势力的脖子。但如此一来,远洋开拓都无法开局,这又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也不符合谢双瑶鼓励航海,改易民风的大政策。谢双瑶盘了一晚上,盘得眼都花了,包括智囊团也都是一杯杯的喝茶,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峻:这口子还真不能开,至少不能如小徐建议的那样敞开,就算要开也是要有限度的开一个小口子,随时都能收拢,万不能让本地的大商户出去胡作非为,到最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