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36.从清唱到和声(2 / 3)

加入书签

多人就意识到了,这可谓是西洋乐师的一个机会啊!从买地这里,衙门和中枢的威望来说,凡是被谢六姐首肯的东西,就没有不流行的,这合唱都在国宴的文艺汇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民间必然很快就流行开来,到时候,不论是借此开设西洋音乐这个专业方向,把合唱声乐,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又或者是在民间传授合唱技巧……对乐师们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

然而,听完了《鲜花调》,这些人的如意算盘,立刻就落空了:他们发现,《鲜花调》的改编,对声部的编排,还要超过自己的水平,同时,这些歌手的表现也半点都不业余,一些耳朵灵敏的音乐爱好者,可以明确把声部的调子给标注出来,并且震惊地发现配谱的严谨、合理,以及演唱者的高超素质。

所有的音部几乎都找准了自己的调子——不要以为这句话非常简单,一个歌者,如果在合唱中始终能找到调子,不被自己的耳朵带偏,那么他就有很大的可能被提拔为声部长,因为这实在是很难得的天赋。

同样的,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另一点是,所有的声部都保持着融合的节奏,这种节奏非常的稳定,音色也极为融合——这不是勤奋的练习就能得到的效果,音乐爱好者们对《鲜花调》合唱团采用的技巧一无所知,目前来说,他们采用的解决方案都是一人主唱,其余人为他和声,以主唱的音色和节奏为主,像是这种没有主唱,声部融合的唱法,至少如今的欧罗巴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办法去帮助合唱团掌握,就算有些唱诗班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但他们也很难说清楚自己是怎么办到的。

哪怕没有逐渐流行起来的阉伶,这个合唱团的音域也是宽广得让人印象深刻啊,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办到的,这么说的话,在声乐这块,其实华夏这里掌握的理论知识,也远远比乐师们更多了,而更恐怖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力……

在《鲜花调》唱完之后,伽利略就活跃起来了,他跑去找了他的华夏朋友仔细询问,带回来一个耸动的消息:这支合唱团组建的时间果然不久,就是在博览会开始之后,受到弗朗基展厅的启发组建的——法兰西搞了油画,英吉利搞了个戏剧班子,等弗朗机人收到消息的时候,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移鼠会的教士们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总算在展览会开幕之前,被他们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这还要得益于移鼠会在本地的多年深耕——他们的教堂虽然早就被挪作他用了,但毕竟履行过一段时间的职责,有弥撒,就有唱诗啊!

虽然不是如今刚开始流行的‘清唱剧’,一种有伴奏,有独唱和合唱的复杂圣咏,仅仅是简单分声部的清唱……但有这样一支合唱的队伍在,就算当时的信徒,现在很多都已经改信了别的,但现在大家维护的是国家荣誉,于是经过紧急排练,还在羊城港的那些残余成员,居然也拼凑出了不错的效果,每隔一小时他们就演唱一次,为弗朗基展位招徕了不少好评。

“就是六姐看了之后,觉得很不错,所以在我们的戏班中,找了那些声音条件好,演唱技巧好的,培训了大概几个月吧。”

大家听到这句话之后,桌上就陷入了死一样的寂静,有些对于音乐不那么在行的学者,不免低声询问着这代表了什么。而被简单地类比,‘就像是普普通通的中级班学员经过个月培训,熟练掌握微积分’之后,他们也一下说不出话来了,过了一会,威廉.哈维才自嘲般地说,“其实……我们该习惯的,不是吗?这就是他们能做到的事情啊!就只是……这么简简单单地,不可想象……”

的确,伽利略的朋友叶仲韶,是这么随随便便地和他介绍的,好像这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但这句话背后所折射的,衙门的行政效率,学问储备的丰富,华夏百姓的灵巧,那种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一般人可能没有感觉,顶层的人才怎么会发觉不了?

这不是如鱼子酱一样的‘神食’,大家都能猜得到,无非就是六姐从自己的仙库里颁赐下来的,是由上而下的恩赐,这一首悦耳的《鲜花调》,体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那是自下而上的执行能力!

而任何能意识到这首歌背后所需要的底蕴的精英,怎么不会随之兴起一股深深的绝望感,甚至对于自己的想象能力,感到悲观呢?如今的买地,已经让他们接受得很艰难了,但更可怕的是,他们对买活军的了解,似乎还是管中窥豹,甚至不能说是一半,可能只有个两成!

且不提买地拥有的不属于这世界的东西,就说买活军的百姓,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恐怖能力,也让人完全不敢料想他们的极限会在哪里……几个月的功夫,经过恰当的培训,合唱团就能展现出这样的效果?他们是怎么学,怎么记住的?知识真的能让人变得如此可怕吗?学什么都是飞快,把所有周围国土上的百姓都对比得蠢笨至极……从小就接触知识,在极大的知识洪流中浸泡着长大,能让人的智力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吗?!

知识……知识的力量,原来是如此的恐怖,恐怖到了甚至是被他们这些学者低估的程度?

在洋番的区域,许多学者迟迟早早,都达到了逻辑链中同样的推论点,随之涌起了极度复杂的心绪:他们中有许多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