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780 何二狗的机会 泉州何二狗 村里光……(2 / 3)

加入书签

好那?在农业专门学校可高升了吧?”“一家人都挺好的,他们家老大入伍了。”“哦?!”一旁过来拿报纸的村民们也抬起头了,“这老马家不得了啊,还真是蒸蒸日上。”“聪明的人到哪都容易出头,老马当时上扫盲班就学得快,不然他也去不了专门学校,咋说呢,种田也有比他会种的,可能和他一样写出来的就不多,老马那个笔杆子真是没得说!”“可不是,真是个秀才,他也是耽误了,若是生在南边,早入了买活军,没准现在也是大官了……”马正德一家人在村中是很有名的,也算是村里走出去的能人之一了——现在,泉州这边的村落,农户更替的速度是很快的,和从前一旦安顿下来,一辈子都在本地的共识不同,大量流民忍饥挨饿从远方投奔而来,一开始想着的确是老实务农,但很快,随着扫盲和农闲进城打工,这两桩新鲜规矩在买地的普及,这些新农户们或快或慢总能得到一些摆脱农门的机会——收入未必比做农户要高,很多人最后没能成功在城镇安家,又回来种田,或者被发配到更远的地方去耕作了,但也不乏有些能人确实摆脱了种田的命运,比如小赵,就因为勤快嘴甜、会来事,能认字,考入买地的吏目系统,做起了让人羡慕的邮差,日子至少要比种地多了一丝变化。如何二狗一般,来到买地,被分配到这里种田之后,就没有挪过窝的年轻人,因此就显得很罕见了,尤其是这会儿,农忙还没开始,那些冬日进城做工的农户都还没有回来,村子里最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或者体力不如以往,留在家中照看孩子的老人,他这个二十啷当的壮年劳力也就格外的显眼,村长唏嘘道,“小何就是耽误在一个笔杆子上了,要是读书好些,你马叔高低得把你也带去云县,可惜了,可惜了。”何二狗为人厚道,不轻易和人置气,平时对邻里也是能帮则帮,在村里人缘很好,因为住得久,威望也高,有许多人为他惋惜,认为他这样做农民是有点屈才了,怎么也得和小赵似的,混个邮差来做才是好的。但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咧嘴笑道,“没啥可惜的,个人有个人的日子,叔你们也不是不知道,俺怕吵,喜清静,要去专门学校,和许多人一个班,我都吃不香睡不好的,还是咱村里自在。”“哎——不是这个道理,自在能当饭吃吗?你都二十五,能说亲了,咱村里现在还有几个好姑娘?就是说亲,人家也要‘半工半农’,不要扎根在田里的泥腿子哩。”村长指着小赵,“你看,小赵比你还小,这不是亲家都定下了?就等着满了岁数过礼。你的媳妇呢?二狗,现在村里除了来时就已经成婚的,你看没成亲的小年轻,哪个能在村里讨得到老婆?”“有那么一两个回乡种田的姑娘,人家自己有田有户,招赘上门都多得是人愿意哩!就俺们村,秋霞、慧颖两个坐地的女户,一家至少都十几个人说亲,招赘上门还倒给彩礼,这行情你听说过没有?”他说的这是实话,村里的女人荒,在买地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很多农民就是这样慢慢脱离农村的——一开始,他们还是囿于传统观念,放不下到手的田地,比起虚无缥缈的进城务工,更愿意安顿下来老实度日,不去赚那些想不到的钱。可很快,随着女娘农闲时出门打工,以及对买地这里民情的逐渐领会,丈夫开始担心妻子进城后是否会回来了,但是,进城做工的好处,又是明摆着的,那些经济利益舍不得白白的放弃呀!于是,现在常见的,折衷的办法,就是夫妻放弃一季作物的收成,只种一季庄稼,剩下的一季庄稼包给别人种,夫妻一起进城做工,只到春季农忙的时候回返——但很快的,他们进城后就不愿返回了,只要在当地能安顿下来,就立刻回来接走留在村里的亲人。因此,在农村,很少能看见当龄的女性——不是嫁进城里,就是和男人一起进城不回来了,如秋霞和慧颖这样回村定居的年轻女娘极度稀少。村里最常见的就是拖家带口的鳏夫,当然也有离异的,或者便是一家子凑不出一个女人的光棍之家——常见于北方逃荒过来的流民,多是年轻兄弟、乡邻结伙,他们能闯荡,也更敢于冒险,当然食量也大,家里过不下去时,这种年轻的次子、幺子,便别无选择地背井离乡去找生路了。城里和村里比,收入虽然高,但花销也多,村人的日子则相对更简单质朴,要说哪种更好,其实是各有千秋——种田累吧?但现在多了不少农械,还有人手把手教着种田,要比从前在敏地好得多了,进城若是做苦工那可也不轻松的!有些苦力工一天下来能把人累抽筋——而且不像是种田,总有农闲的时候,这种下力活日复一日也很消耗人。城里的繁华享受,其实也和老百姓关系不大,要说城里什么一定比农村好,现在看来就是城里娶亲容易,虽然不是个个汉子都能成亲,但至少希望要比在村里大得多,这也成了村里男丁进城闯荡的一大动力。尤其是何二狗这样的情况,在村长和小赵看来,他想娶亲非得进城不可——他又不是当地人,单身汉,没个父母照应,有了孩子也不能帮衬,要说家境,平平无奇,眼见着的有限,在老家也没有亲人了,不像是那些结伴出来闯荡的兄弟伙,还能回乡接父母亲眷过来,顺便在老家说门好亲……说白了,就何二狗这样,就是想给秋霞她们做赘婿都排不上哩,要是不改变,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