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28 谢双瑶喜出望外 羊城港谢双瑶 偶尔……(2 / 3)

加入书签

励他们去南洋投资,或者去别的地方寻找做生意的机会,总之要把田从他们手里拿出来,分给农民,然后再让这些人把票子花掉——对于不配合的那些顽固分子,该怎么办也不需要她多说了吧?

农业增产要保证,有了这一点,经济启动无非是速度快慢的问题了,但是民生质量肯定是能有提升的。接下来该怎么发展,那是下一步的事情。大不了就等几年,新的人才涌现之后,再让新人来收拾旧人留下的烂摊子。当然,这样肯定不如一开始就开个尽善尽美的头,但治理国家可容不得强迫症,谢双瑶也早就习惯这种缝缝补补、得过且过的感觉了。

过去的一年里,需要她关注的点还有很多,样样也都是大事:金融体系的建立,新大陆的开拓,苦叶岛谈判、橡胶业的布局……发电机制造、蒸汽机的小型化研究,这些所有技术上的难题,或者需要谢双瑶来配合破解,或者需要她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投注关心,当然,她也抽时间视察了广府道沿海的一些州县,并且特别关心了好几次水泥增产问题——水泥要增产,这关系到方方面面,首先要买入更多的优质石灰石,这东西买地境内如果不产的话,就得沟通接壤的敏朝州县,组织挖掘,还有粉碎、承运,粉碎机的生产……如果没有她这个级别的领导来关注批示,至少要半年一年的功夫才能真正见到效果,谢双瑶于是又发现自己现在需要一支高效而且有相应级别的中央执行板子……

啊!领地扩大之后,想要微操真是太难了!这么一忙就忙了一年多两年的时间,这期间,广府道奇迹般(让人感动的),居然一次也没有闹出过民乱!而且,从文书来看,兴修水利、推广高产稻,这两项各地都做得非常不错,包括教育、基建……哪怕不算上敬州在工业上的惊喜进步,就说这些改变,也足以做出这个判断了: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本来预料的麻烦一个也没有出现,反而惊喜不断,这些地方官不但完成了驾马车的并驾齐驱,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给谢双瑶带来了不少惊喜!

香云纱、葛布,就是两个最突出,见效最快的例子了,这其中香云纱的意义是最大的,所以金逢春理所当然也受到了力度最大的表彰:在纺织品这方面,买地虽然也非常擅长,但主要还是棉布领域,丝织品这块没有什么拳头产品,香云纱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这个空白。另一方面,以全国的视角来看,买地棉织品兴旺发达,人口需求非常巨大,毫无疑问会对江南的纺织业造成虹吸效应,再加上如今江南流民成风,织工、桑农纷纷南下,谢双瑶非常合理地做出这个推断:如今国内的丝织品行业反而和欣欣向荣的经济相反,走向萧条。如果她不希望丢失丝织品生产技术,让丝织品出品质量下降,那最好现在就开始规划买地这里的丝织品发展路线了。

有这样的需求在,香云纱的出现能不让她喜出望外吗?金逢春当然也因此被她更高看一眼了,这个小女孩也算是谢双瑶眼看着长起来的,谢双瑶发现,她的思维拥有非常浓烈的买地痕迹——如果说金逢春之父,曾经的金县尉这批管理人员,他们的思维还是老一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现有的科技水平基础上,尽量励精图治的话,那金逢春的香云纱复现行动,毫无疑问就体现了她们这一代的鲜明特点了。

她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等待谢双瑶这里赐下什么新的科技,自己再尽量去让它落地。金逢春是主动申请阅读文献,基于敬州发展的需要,以及落地的可行性,选择了香云纱这门技术,并且在谢双瑶本人没有特别支援的前提下,仅靠自己现有的资源,把它成功落地铺开的。谢双瑶在整件事里起到的作用,就只类似于图书管理员和计算机操作员而已。

这不叫主观能动性,什么叫主观能动性?!说实话,谢双瑶是真的有点感动了,她自己做梦都不敢这么奢求——她连各地的工业生产都不需要费心规划了,各地的负责人主动来要技术、查技术,主动落地推广,而谢双瑶只需要搭建一个数据库给他们查询就心情了,别的事不需要她来操一点心!

这个模式,值得推广也必须推广啊!如果个个干部都具备金逢春这样的思维能力,那么,买活军消化领地,包括向外扩张的速度,又会有一个大跃升,买活军非但不会陷入规模陷阱(敏朝可就指望着这个那),而且还会迎来更好的发展。谢双瑶立刻示意《吏目参考》深挖金逢春的香云纱行动,甚至还亲自给文章做了批示,自己加入写了一段评语——金逢春的才能当然不会是空前绝后的等级,谢双瑶有理由相信,有很多人也有能力主持类似香云纱开发这样的行动,他们欠缺的只是灵机一动,只是思维模式的改变!

所以要捧金逢春,要嘉奖,要重用,要形成示范效应,让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众人的共识,谢双瑶本来心里是这么预期的:等到报道出来半年一年之后,这种类似的深挖科技库,引入拳头产品的行为,会在买活军这里普及化,到时候再由中央官署出面进行梳理,形成一定的流程,当然了,最适合这种行动的就是广府道的其余州县。

可没想到的是什么?这个月的半年报送来,看看数字,看看简报中提到的新产业建设,谢双瑶发现自己还有点滞后了——葛布工艺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