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1章 之江辽饷帮办衙门(2 / 3)

加入书签

内将几贼平定,国库中再积攒一些残余,再来几场大疫的话,朝廷财政不崩都要崩了,到时天下谁属不知道,但倒霉的一定便是他们这些名声最臭的阉党。

也是因此,海运辽饷、减免征收的政策,几乎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便为阉党腹心所接受,而这批阉党也是研读《买活周报》最用心的人群,也都各自使力,想方设法地倒腾着《吏目参考》,其中也有人看到了黄谨默写出来的《恐惧、迷信、统治》一文——按黄谨的说法,《吏目参考》连他都看不到,这是找机会偷看了以后默写的。不过,此文给人的震撼太大,便是看了也当做没有看到,要再看一看九千岁的脸色,再来发表对这篇文章的意见。

自然,这样层次的会议是不会闲谈的,阉党的决策远比朝会要高效许多,这条决策链走到现在不过花费了七日功夫,黄谨对小皇帝提起包运辽饷的动议,小皇帝和九千岁都予以认可,三天后便往下吹风,今日与会时崔蓟州已经能拿出方案,而其余四虎也能查缺补漏。

“既然要包运辽饷,其中盈利又大半由我们与青贼的贸易来划算——”

这样做的原因是要尽量减少真金白银的往来,免得落得个资敌的指责,因此还是专款专用为好,不要从朝廷财政给钱到买活军去买粮食。说话的田任丘——九千岁身边五彪之首,锦衣卫都督,也是他最宠爱的大儿——面色阴沉,但话语却是有条不紊,“那么,贸易便还是要以民用为主,奢物无非就是这些,今年买了,明年不买,唯有煤、糖、盐、药,是日日买,年年买的。首先要谈下来的是牛痘疫苗包销——其次则是要狠抓仿制蜂窝煤之辈,义父,孩儿想来,今年冬应有几家不开眼的想要自家开场滚煤,这样的人,哪怕是皇亲国戚也该狠狠处置为好。”

他举手往下一砍,面露煞气,冷道,“杀鸡儆猴,也免得那些粗劣煤球充斥市场,反而流毒民间,伤了人命。”

九千岁极其宠爱田任丘,有一点是因他世代忠良,本就是官宦子弟,但更多的还是此人办事非常妥当,闻言不由喜笑道,“正是这话,咱们爷俩想一块去了,越是风气未开,便越要严厉处置,此事连皇爷都亲自叮嘱于我,万万不可出任何差错,否则传扬了开去,人人摇煤,反倒是不好管了——你们都帮着点,这件事要办得妥当,若是有谁不开眼,正好,今年辽饷还有亏空,咱们也弄点钱来花花。”

这件事也该由田任丘出面去办,毕竟他主管厂卫,耳目最为灵通,而且手段一向酷辣,正是凶名最盛的鹰犬。众人也觉得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尤其关系到阉党的钱袋子,不可不慎重视之,当下都议论了起来,这才知道原来去年的蜂窝煤送上京城后,连皇帝在内,研究这蜂窝煤制法者在京城实在为数不少,不少人家也勉强调制出少许煤球,只是配方不对,烧起来或者味儿呛,或者烧不透,都不如买活军送上京的蜂窝煤上等。

不过,倘若蜂窝煤运上京城永远都是三五百文一斤,那么便是劣等的蜂窝煤,想来买家也是不少,众人由是方才明白为何买活军给蜂窝煤定的到港价如此低廉,建议中的零售价也实在不高,原来也将仿制的情形估量在内。当下便有人建议,加倍严查仿制,而将价格再往上抬一抬,抬到一百文一斤,为如此一来,每年的利润应当便会更高,还能抄家有胆量仿制蜂窝煤的人家,以此贴补内库。

“不可。”这一计却被九千岁否定,他道,“一来,蜂窝煤售价是皇爷亲自定下的,皇爷且还吩咐,若是那小家小户,自己买了煤来做了煤球自用的,不可去抓他们,煤贵,冬日又将越冷,要让百姓们能够过得了冬。”

说到这里,众人自然齐声赞颂皇帝圣明,九千岁贤良,众人得以辅佐皇帝与九千岁真是三生有幸云云,九千岁听得也是得意,捻须点头,待马屁拍完了这才又道,“二来,则是买活军这报纸,上头是写明了蜂窝煤到港价格的,到武林、海宁的价格,没有太大差别,以此类推,到天港也不会贵得太多,我们这里抬个几文,大家都能理解,若是骤然抬了十几倍,谁来买?谁也不想做这个冤大头。”

在座众人,有些事前已想到了,有些确实想不到,此时也是恍然大悟,恭维九千岁之余,又有人迫不及待道,“这买活周报,确实是个好东西,东南民生,犹如眼见。最难得是活字模印就,还如此清楚,还请义父挑头,向买活军买来字模机器——他们能发买活周报,难道我等不能发个京华周报么?此物在民心攻伐上或有奇效,我等不可错过啊!”

九千岁回道已经让黄谨设法去买,只是买活军未必肯卖,那人还不死心,要请办雕版报纸,哪怕粗陋些,但至少具有名目,能和买活周报抗衡,九千岁的反应却十分冷淡,“不行!若是雕版报纸这个先例一开,那些西林党人岂不是越发得意了?咱们的文字功夫不如他们,不能和他们讲理,只埋头办事便是了,若有什么话,在邸报上说,也是一样。”

由于邸报如今掌握在阉党手上,是由他们来选登奏折,因此阉党必然排斥出现他们无法控制的报纸。九千岁的考虑倒也不无道理,众人均是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