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9章 皇帝的大暴论(2 / 4)

加入书签

稳的母亲如何能不忧心忡忡呢?

哪怕是从温暖如春的净房中洗漱出来了,躺在了柔软舒适的被褥之中,享受着远胜过坤宁宫的睡眠体验,皇后心中也依然是翻江倒海,半晌没有安定下来:若非良妃闹事,她竟不知道皇爷竟私下已布下了这一局——良妃固然是个很好的解读者,读出了皇爷的心思,但布局者却是皇爷本人,从时间算起,几乎是一接触买学,只怕他心中就酝酿起了这个念头,在命她教导宫人识字,请走九千岁,扶田任丘上位,试开特科起,皇爷就已经在一步步的布局了!

实在是藏得好……不但藏住了真正的心思,而且还藏住了他对买式新学的喜爱,内阁诸位老大人,实在是高估了儒学对皇爷的影响……太自信了,他们也不想想,实际上皇爷接触儒学的时间,也不过是比买学早了一年!

不错,说到儒学造诣,甚至皇后本人都胜于皇帝——敏地素来采选宫人,都在京畿一带,因此京畿附近,和皇嗣年纪相差不多的女儿家,因为父母想法的差异,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机会,尤其是生得貌美的,更不必说了。比如王良妃,她出身秀才人家,入宫之前便是父亲教着识字的,而皇后因家境更好一些,从小还读了四书五经,有塾师教导,并不像是王良妃,只学些《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之类开蒙的文字。

而还有些女儿家,如任容妃,她们学的是打扮调理自个儿,是琴棋书画,这就有点儿像是京城一带的瘦马了,若是选秀不成,很多时候不是被卖入烟花之地,就是去大官家做妾室。听说尚且还有延请了江陵一带的瘦马人家来调理自家女儿的,攀附权贵之心,着实令人不齿——这话是扯远了,不过,如今多数时候,入选的妃嫔,文化水平好的就和皇后一样,四书五经都是自幼熟读的,文化程度差的那也基本都是认字。

而皇帝在登基时的文化水平,差不多就和王良妃差不多,识字是识字的,也会写字,但儒学造诣几乎为零,更谈不上什么自幼浸淫政治了,在阁臣眼中和文盲几乎没有区别,就是‘无知蒙童’,这也并非是他不爱学习,而是敏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并没有固定的规矩遵循,可以说是极为随意,尤其是在神庙这里,因为‘争国本’之故,皇帝之父光庙,十三岁才刚刚开始出阁读书,也就是正经开蒙,但迅速又被中断,再次读书,已是十八岁了。

这十八年间,他完全是文盲吗,并非如此,太监宫人也会教他认字,但在深宫之中,哪有人敢正式给他讲学呢?也就仅仅只是认字而已,十八岁后,才开始有体系的政治文化教育——课程安排却也极为松散,官僚巡讲片刻而已,再无从前神庙受教时的严格紧凑了!在此之前,光庙的政治素养可以说是几乎为零,本人依旧被视作稚童看待——神庙是五岁就出阁读书了,却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儿子拖到了十八岁!

而皇帝这里,也是如此,光庙登基后只活了二十多天,在登基之前,皇帝以皇长孙的身份活了十七年,他的教育一样被祖父卡着脖子,就是不让你上学,哎,明知太子身体不好,我就是不让你继承人受培训,文官们,气不气,急不急?

而如今,就是斗气的结果了,十七年间的政治教育、儒学教育为零,登基之后才开始经讲,不过一年之后,买地崛起,买活军的报纸发到了京城,同时送来的还有买地的小说,买地的奢物,很快的,还有买地的课本,买地的书籍……

可以这么说,除了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学氛围之外,儒学在皇帝这里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很大!当皇帝开始学习的时候,买式新学和儒学,几乎是前后脚地进入他的世界,一者死气沉沉,令偌大帝国内忧外患,一者则有神仙背书,倍加玄奇神妙,眼看着就要把一个政权从无到有治理起来了……

皇帝会选择哪一种,更喜爱哪一种,难道还要猜吗?难道很奇怪吗?反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过于盲目了,皇帝在儒学中拥有特殊地位,却并不意味着他就会因此选择儒学!

也是他太会装了,今夜之前,皇帝对于买学的喜好,似乎完全集中在了理科方面,皇后从未如今夜这般,听到他口中滔滔不绝地吐出如此之多的买式政治名词,对买地的政治概念如此的熟稔,简直就是信手拈来,想来他真不知在心中反复酝酿了多久,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完全放心交谈的知己——良妃如今在体系中的位置,比皇帝更加边缘危险,她自然是不会出卖皇帝的真实倾向了。

不能说是不出色,皇帝的天资……一个十七岁的半文盲少年,六年下来,有了如此长进,如此深刻的见解,还拥有如此的战略耐性……扶九千岁、撤九千岁、扶特科,意在裁撤内宦……还有远在将来的降低佃租,若真没有本事,这样的想法连有都不会有。

甚至,说不得有些没天分的傻子,哪怕受了几年十几年的政治教育,仍会被忠奸说蒙蔽,一上台屁股还没坐稳,说不得就主动裁撤皇权最大的代言人内宦,把自己彻底架空……皇帝的表现已经是极为优异了,皇后承认,他也有把想法落实的能力,但这一点,更让她深深的忧虑:自古以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