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69. 政策转向 占城港.莫祈平 莫祈平的野……(2 / 3)

加入书签

开拓优惠,允许他们自己建城做城主……

虽然想得是很美,但郑地虎也知道可能性不大,南洋毕竟和华夏本土接壤,这是一,且南洋人口相对稠密,也已有了知识教这个利器,不像是虾夷地那样艰苦,也就不需要放开这么多的权柄了。但这毕竟是个振奋人心的变化——若是南边机会不大,他们也可以去北边么,东瀛那是多少年来熟惯了的地方……不论如何,对十八芝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海盗来说,不论会不会走这条路,多个选择总是好的。

而眼下,一旦知道了这个消息,莫祈平也就再没什么好犹豫的了,更是理解了他为何如此爽快地就给知识教加了编制——如果要松绑,至少在郑地虎看来,松编制那也是迟早的事情,顺水人情为何不做?更往深了说,郑地虎或许不是不知道,如此松绑,将来可能会给南洋的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但他是不是已无心在南洋久留,也就不考虑长久的事情了呢?

这都是后话了,也难存定论,至少在如今,知识教的紧箍咒是暂且得到了解放,莫祈平也没有再寻根究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主任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现在是个多事之秋,各处的新闻很多,南洋的事情,应该也难以上报吧。”

双方相视一笑,都知道默契已成,占城港这里,正在积蓄中的一股问题已有了化解的办法,两人也都是一阵轻松,无言地互相举了举杯子,一饮而尽,方才说些闲话,莫祈平不无感慨,“我以为军主的性格,一向是非常执拗的……”

“军主应该也是明白,原有的想法实在是不成了——不过我想,军主倒不是执拗,而是专注,她原来以为这条路能成,各路英雄能等她把领地消化得尽善尽美,再往外扩张。如今既然发觉此策不成,那便也就立刻换了个路子。”

郑地虎由衷地道,“军主的大才,不是我等可以蠡测的,其道心也是坚定异常,如今之举,不像是道心动摇,更像是承认现实,换了一条路走,其心却是始终未变,我们这些驻边驻外的小喽啰,皮还是要绷紧些啊!否则,将来就算逃去天涯海角,又焉知能否逃出军主的五指山呢?”

莫祈平认为这句话极有道理,他也心有戚戚焉地叹了口气,压制住了刚才听了郑地虎一席话后,心中不可避免涌动出的狂喜:知识教的扩张,就相当于祭司权力的扩张,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会因此心潮起伏,感受到本能的极大诱惑。

但是,理智依然是不能丢失的,郑主任话中的告诫,既是自省也是对他的敲打,此时此刻,他们两人的处境和心情也的确相似——诸侯一方,难道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最终极的追求吗?可永远都要记住,你再能,谢六姐,还有谢六姐用她那疯狂的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各路豪杰,却永远都要比你更能得多,要不想落得个矿山挖煤的下场,就得谨言慎行,永远都拿捏好无言的分寸……李魁芝要不是拿捏住了那玄妙的分寸,这会儿他就不是招兵买马,准备去虾夷地开拓,说不准就要在海上和老兄弟兵戎相见,甚至是被送去矿山,了此残生了。

“星海无尽,知识无涯……”他本能地念诵了一句知识教的佛号,“知识在上,只要有了知识,寰宇莫不在慧眼之中,我们又有哪里可逃呢?”

话虽如此,心中也是自惊自省,但莫祈平却还是身不由己一般,仔细向郑地虎探听了一番李魁芝的近况:罚没的买活钱是什么标准?质押的开拓贷款又是怎么计算的……郑地虎也一一告知,“先要有一本开拓计划书,要做得仔细,看过了没有问题,再往衙门缴钱做抵押,以老李所说,抵押的财物再加上罚没的那些,差不多就是全副身家,出入不超过千两银子。”

说到这里,两人都有些悚然,甚至不自主地东张西望了一下:这不是巧合,恰好说明了情报局的能量。真不知道情报局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计算出这个数据的,李魁芝这样的老海狼,必然是狡兔三窟,各处藏钱,若说情报局是偷账本,未免儿戏了,或许还真是通过能接触到的各种数字,给他们把真实的份量计算了出来……

想要在买活军眼皮子底下弄鬼,实在是比从前和敏朝打交道要难得多了,以前,地方豪族完全可以说是一手遮天,现在,一手遮天?怕不是情报局一来,底裤都掉了,陈年旧事也给你全都挖出来!

莫祈平和郑地虎即便心中没有太多鬼(知识教扩张一事,归根结底是买地没有人手支援南洋,因此他们不认为是大问题),讲到这里也是周身冷森森的,失去了多议论李魁芝的兴致,只是草草说了一通,知道李魁芝现在已是通过初步审核,开始招人去虾夷地,目前居然还有不少人应征云云。

“既然想离开原地,为何不来南洋呢?”

这就不得不让人疑惑了,因为眼下明显是南强于北,南洋不来,情愿跟着去虾夷地吃苦?莫祈平是很不解的,郑地虎道,“只能说这世上屎都有人吃,就受不了南面的沃热,想去北面找机会建功立业的人,怕也不是没有。再说……南洋这里,一切行止都在法度之下,又不比北面,总没有那么严格了。”

也就是说,大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